|
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晉東南變電站。
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,公正地評價一項事業,需要把它放在歷史的長河里,用時間和實踐去檢驗。
1954年,新中國第一條220千伏線路松東李線建成。人們評價說,滿足了東北重工業基地恢復和發展的用電需要,昭示著共和國電力事業的大崛起。
1981年,我國首條500千伏線路平武線建成。人們看到,隨后20多年時間里,500千伏成為中國電網主網架,國產500千伏設備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從零升至40%。
2009年,我國首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——晉東南—南陽—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投運。人們將如何評價它?
電力人說,它將電網電壓等級提升到了特高壓,電網技術實現“中國引領”;環保人說,它每年能為我國節約標煤超過百萬噸,減排二氧化碳300萬噸;裝備人說,它推動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,使國產設備實現“中國創造”。
今天,歷史的長河流淌至2013年1月18日,國家對工程作出了評價:這項工程因創新特別突出、效益特別顯著、推動電力行業科技進步特別明顯,榮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。這是對工程建設成果的肯定,亦是對國家電網公司科技創新工作的肯定。
公司總經理劉振亞說,回顧公司十年發展歷程,最大的創新實踐就是發展特高壓。成熟、可投入商業使用的特高壓技術出現在中國,是一種必然。它源于公司“一流四大”科技發展戰略的引領,源于公司科技創新體系的完善,源于公司科技試驗研究平臺的建立,它是公司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、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可預見之結果。
1創新驅動,特高壓技術實現“中國引領”
1月18日,在國家科技進步獎頒獎儀式上,評獎委員會這樣介紹創新的試驗示范工程:項目涉及180項關鍵課題攻關、9大類40余種關鍵設備研制,通過產學研用協同攻關,在電壓控制、外絕緣配置、成套設備研制、電磁環境控制、系統集成和試驗能力6大方面實現創新突破.
這樣一段評價,是國家電網公司聯合科研、設計、制造、高校等100余家單位連續幾年奮斗,攻克一項項世界級難題換來的。
項目第二完成人、公司交流建設部副主任陳維江說,研發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,既面臨高電壓、強電流的電磁與絕緣技術世界級挑戰,又面臨重污穢、高海拔的嚴酷自然環境影響,創新難度極大。
以電磁環境控制為例。電磁環境包括工頻電場、工頻磁場以及由電場導致的可聽噪聲和無線電干擾。特高壓的電壓、電流強度遠大于500千伏,意味著電磁環境更復雜;加上特高壓線路、變電站構成的多導體系統結構復雜、尺度大,進一步加大了電磁環境控制難度。
科研人員通過建立特高壓復雜多導體系統模型,首次開展全場域電場分析,提出了導線布置方案、線路對鄰近輸油輸氣管道的電磁影響防護措施。這些創新工作,使特高壓工程的電磁環境控制水平與常規500千伏工程相當。
相關資料顯示,工程項目在電壓控制上的創新研究,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特高壓系統電壓優化控制;在外絕緣配置上的創新,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復雜環境下特高壓系統外絕緣優化配置,確保線路鐵塔重量降低64%、造價降低60%;在成套設備研制上的創新,改變了中國電氣設備制造領域長期從發達國家“引進技術、消化吸收”的發展模式,首次實現了中國創造;電磁環境控制研究實現了特高壓工程環境友好目標;系統集成研究形成了工程全套技術規范;試驗能力研究形成了國際上可試參數最高的高電壓、強電流試驗檢測能力,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壓試驗研究體系。
目前,試驗示范工程共獲專利授權279項,其中發明專利96項,出版技術專著13部,發表論文370余篇;建立7大類77項國家和行業標準,為推廣特高壓交流技術奠定了基礎.
“可以說,依托項目,我國電力科技和輸變電裝備制造水平大幅提升,創新能力顯著增強,改變了我國輸變電行業長期跟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被動局面,確立了在高壓輸電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。”項目第三完成人、中國西電集團副總工程師宓傳龍說
從行業跟隨者變為引領者,這一為多少人所夢想著的事,首先在特高壓技術領域實現。在突破的過程中,公司明確的科技發展戰略、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出巨大作用。
2戰略制勝,科技創新體系高效運轉
戰略制勝。戰略成熟才能方向正確,才能引領創新體系從無到有、不斷完善、高效運轉。從2006年到2012年,公司科技發展戰略和創新體系有力地支撐了電網和公司發展,也直接支撐了特高壓建設這一創新實踐。
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。長期以來,公司積極響應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科技創新的要求,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。早在2006年10月15日的公司黨政主要負責人會議上,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就提出了“一流三大”科技發展戰略。2008年第二季度工作會議暨科技工作會議上,科技發展戰略被優化為“一流四大”(建設一流人才隊伍,實施大科研、創造大成果、培育大產業、實現大推廣)
回顧歷史,科技發展戰略的實施,為公司的一項項創新實踐奠定了基礎。正如劉振亞所指出的,提出并實施“一流四大”科技發展戰略,解決了科研資源分散、試驗研究能力不強、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,創新驅動了公司和電網發展。
戰略決定創新路線圖,體系則是路線圖順利實施的保證。“一流四大”科技發展戰略客觀上需要一個科學的科技創新體系。在科技戰略的指引下,公司在2008年二季度工作會議明確提出,建立“布局合理、層次清晰、分工明確、協作高效”的科技創新體系。2012年,這一體系進一步被明確為“定位科學、分工明確、產研協同、運轉高效”。“定位科學”決定了“分工明確”,“產研協同”則保證了“運轉高效”。
“定位科學”是建立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第一步。
國家電網公司擁有50多個科研、實驗和設計機構,超過400個實驗室,科研隊伍近2萬人,但歷史上形成的粗放、松散、長鏈條、多層級的管理模式,降低了科研效率
科學調整定位勢在必行。從2006年開始,公司調整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等5家直屬科研單位功能定位,變更其相應名稱,拉開了直屬科研單位定位調整的序幕。調整的目的很簡單:更好地適應公司和電網發展。
隨后幾年,定位調整朝著“產研協同”的方向挺進。除了進一步強化科研單位的力量,公司還成立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(南瑞集團)等直屬產業單位,作為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實施主體。公司深知,如科研成果不能迅速產業化,就無法及時釋放“第一生產力”的能量。
更多..最新市場要聞
|
更多..專家評價
|
更多..企業項目
|